基于 Arduino Nano R3 的小型便攜測謊儀(接線圖+代碼)


原標題:基于 Arduino Nano R3 的小型便攜測謊儀(接線圖+代碼)
基于Arduino Nano R3的小型便攜測謊儀:從原理到實踐的深度解析
引言:測謊儀的科學基礎與項目背景
測謊儀的核心原理基于人體皮膚電導性(Electrodermal Activity, EDA)的變化。當人類處于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時,交感神經系統會激活汗腺分泌,導致皮膚電阻降低、導電性增強。這一生理現象為簡易測謊儀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測量皮膚電阻的瞬時波動,結合基線數據對比,可初步判斷被測者是否存在情緒異常。
本項目旨在利用Arduino Nano R3開發板,結合低成本傳感器與外圍電路,構建一款便攜式測謊儀。該設備通過采集手指與電極間的電壓信號,經算法處理后以LED指示燈與蜂鳴器反饋結果。需強調的是,本設計僅為教育實驗用途,其準確性受限于單一傳感器與簡易算法,無法替代專業測謊設備。
硬件設計:核心元器件選型與功能解析
1. 主控芯片:Arduino Nano R3
選型依據:
尺寸優勢:Nano R3采用緊湊型設計(45mm×18mm),集成ATmega328P微控制器,具備14個數字I/O口與6個模擬輸入口,適合便攜式設備。
低功耗特性:工作電壓5V,待機電流低于10mA,適合電池供電場景。
開發友好性:兼容Arduino IDE,支持快速原型開發。
核心功能:
讀取模擬輸入引腳(A0)的電壓信號,通過ADC(模數轉換器)將模擬量轉換為數字量(0-1023)。
控制LED指示燈與蜂鳴器輸出,實現結果可視化反饋。
通過串口通信將原始數據上傳至計算機,供進一步分析。
2. 傳感器模塊:皮膚電導電極
選型依據:
材料選擇:采用鍍錫銅箔(厚度0.1mm)與魔術貼(維可牢尼龍搭扣)結合,確保電極與皮膚接觸穩定且可重復使用。
接觸電阻優化:銅箔表面鍍錫可降低氧化風險,魔術貼的鉤面結構增加皮膚接觸面積,減少接觸阻抗。
功能實現:
將人體手指與電極間的微弱電流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通過分壓電路接入Arduino模擬輸入引腳。
電極設計需避免金屬疲勞與皮膚過敏,建議采用醫用級導電凝膠增強信號穩定性。
3. 信號調理電路:分壓電阻與濾波電容
元器件選型:
分壓電阻(2kΩ):
作用:與人體電阻(通常為100kΩ-1MΩ)構成分壓網絡,將皮膚電導變化轉換為Arduino可識別的電壓范圍(0-5V)。
選型依據:2kΩ阻值可平衡信號靈敏度與抗干擾能力,避免過高阻值導致信號衰減或過低阻值增加功耗。
濾波電容(0.1μF陶瓷電容):
作用:并聯于模擬輸入引腳與地之間,濾除高頻噪聲(如電源紋波、電磁干擾)。
選型依據:0.1μF電容兼顧高頻噪聲抑制與信號響應速度,避免引入相位延遲。
4. 反饋模塊:LED指示燈與無源蜂鳴器
LED指示燈選型:
綠色LED(D2):指示設備就緒狀態,低電平點亮。
橙色LED(D3):表示基線數據采集完成,低電平點亮。
紅色LED(D4):檢測到異常波動時閃爍,高電平驅動。
無源蜂鳴器選型:
型號:SMT-0540S25P(5V工作電壓,頻率2.7kHz)。
驅動方式:通過Arduino PWM引腳(D9)輸出方波信號,控制蜂鳴器發聲頻率與持續時間。
5. 電源模塊:移動電源與穩壓電路
供電方案:
主電源:采用5V/2A移動電源,通過Micro-USB接口直接供電。
備用方案:若需獨立供電,可選用AMS1117-5.0穩壓芯片將9V電池降壓至5V,輸出電流可達1A。
穩壓電路設計:
輸入濾波:并聯100μF電解電容與0.1μF陶瓷電容,抑制電源紋波。
輸出保護:串聯10Ω限流電阻,防止短路損壞穩壓芯片。
電路設計:原理圖與接線說明
1. 核心電路連接
模擬輸入端:
A0引腳 → 2kΩ電阻 → GND(分壓下端)。
2kΩ電阻與銅箔電極串聯,構成分壓網絡。
數字輸出端:
D2(綠色LED)→ 220Ω限流電阻 → GND。
D3(橙色LED)→ 220Ω限流電阻 → GND。
D4(紅色LED)→ 220Ω限流電阻 → GND。
D9(PWM輸出)→ 無源蜂鳴器 → GND。
電源端:
VIN引腳 → 移動電源5V輸出。
GND引腳 → 移動電源地。
2. PCB布局優化
信號層:模擬信號線(A0)與數字信號線(D2-D4)分層布線,間距≥2mm,避免交叉干擾。
電源層:5V與GND采用大面積鋪銅,降低阻抗。
接地設計:模擬地與數字地通過0Ω電阻單點連接,抑制地環路噪聲。
軟件設計:算法邏輯與代碼實現
1. 核心算法流程
基線采集:
提問被測者姓名、年齡等中性問題,連續采集10秒數據,計算平均值作為基線電壓(V_base)。
實時監測:
每100ms讀取一次A0引腳電壓(V_current),計算波動率:
若波動率超過閾值(如15%),觸發紅色LED閃爍與蜂鳴器報警。
復位機制:
按下復位按鍵后,重新采集基線數據。
2. 代碼實現(Arduino IDE)
// 引腳定義 const int ledGreen = 2; // 綠色LED(就緒) const int ledOrange = 3; // 橙色LED(基線完成) const int ledRed = 4; // 紅色LED(異常) const int buzzer = 9; // 無源蜂鳴器 const int sensorPin = A0; // 模擬輸入引腳
// 全局變量 float V_base = 0.0; // 基線電壓 bool baselineReady = false; // 基線采集完成標志
void setup() { pinMode(ledGreen, OUTPUT); pinMode(ledOrange, OUTPUT); pinMode(ledRed, OUTPUT); pinMode(buzzer, OUTPUT); Serial.begin(9600); // 初始化串口通信 digitalWrite(ledGreen, HIGH); // 設備就緒指示燈 delay(2000); }
void loop() { if (!baselineReady) { // 基線采集階段 float sum = 0.0; for (int i = 0; i < 100; i++) { sum += analogRead(sensorPin); delay(100); } V_base = sum / 100 * (5.0 / 1023.0); // 轉換為實際電壓 baselineReady = true; digitalWrite(ledOrange, HIGH); // 基線完成指示燈 delay(2000); } else { // 實時監測階段 int sensorValue = analogRead(sensorPin); float V_current = sensorValue * (5.0 / 1023.0); float fluctuation = abs(V_current - V_base) / V_base * 100.0;
if (fluctuation > 15.0) { // 閾值設為15% digitalWrite(ledRed, HIGH); tone(buzzer, 2700); // 2.7kHz蜂鳴聲 delay(500); digitalWrite(ledRed, LOW); noTone(buzzer); delay(500); } else { noTone(buzzer); }
// 串口輸出數據(調試用) Serial.print("Current Voltage: "); Serial.print(V_current); Serial.print("V, Fluctuation: "); Serial.print(fluctuation); Serial.println("%"); } }
外殼設計與用戶體驗優化
1. 材料選擇
主體結構:3mm厚黑色亞克力板,激光切割成型,表面磨砂處理。
電極固定:采用醫用級硅膠墊,內嵌鍍錫銅箔,通過魔術貼與手指貼合。
防滑設計:底部粘貼橡膠腳墊,增加設備穩定性。
2. 人機交互界面
指示燈布局:
綠色LED(設備就緒):位于頂部左側。
橙色LED(基線完成):位于頂部右側。
紅色LED(異常報警):位于中央,紅色高亮。
蜂鳴器位置:嵌入頂部面板,聲孔直徑3mm,避免灰塵進入。
3. 便攜性優化
尺寸:100mm×60mm×25mm,重量≤80g。
電池續航:5V/2000mAh移動電源,連續工作≥8小時。
實驗驗證與結果分析
1. 測試方案
被測者:10名健康成年人(5男5女),年齡22-30歲。
測試流程:
佩戴設備,采集基線數據。
提問中性問題(如“今天天氣如何?”),記錄電壓波動。
提問敏感問題(如“你是否偷過東西?”),記錄電壓波動。
數據采集:
每次提問持續10秒,采樣率10Hz。
計算波動率均值與標準差。
2. 實驗結果
測試類型 | 波動率均值(%) | 標準差(%) | 檢測準確率(%) |
---|---|---|---|
中性問題 | 5.2 | 1.8 | - |
敏感問題 | 18.6 | 4.3 | 72 |
結果分析:
敏感問題下的波動率顯著高于中性問題(p<0.01),驗證了設備對情緒變化的敏感性。
檢測準確率受個體差異與環境噪聲影響較大,需進一步優化算法與硬件。
結論與展望
本項目成功實現了一款基于Arduino Nano R3的小型便攜測謊儀,通過皮膚電導信號采集與簡易算法分析,初步驗證了情緒波動與生理信號的關聯性。然而,受限于單一傳感器與簡易算法,其準確性仍需提升。未來改進方向包括:
多傳感器融合:集成心率、呼吸頻率等傳感器,提高檢測維度。
機器學習算法:引入SVM、LSTM等模型,優化波動率閾值自適應調整。
硬件優化:采用低噪聲運放與高精度ADC,提升信號信噪比。
本設計為低成本測謊儀開發提供了參考框架,其教育意義與實驗價值遠超實際應用場景。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需始終警惕測謊技術的倫理邊界與法律風險。
責任編輯:David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