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發布六大創新技術,余承東稱云是產業的未來


原標題:華為云發布六大創新技術,余承東稱云是ICT產業的未來
在華為開發者大會(Cloud)2021上,華為云發布了六大創新技術,這一消息由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以下是對華為云六大創新技術及余承東觀點的詳細歸納:
華為云六大創新技術
容器集群服務CCE Turbo
實現了計算、網絡、調度的全面加速。
計算加速方面,基于華為云擎天架構,獨家實現容器組件全卸載,集群資源可100%用于業務處理,結合容器引擎深度優化等技術,將集群性能提升40%。
網絡加速方面,Trunkport技術加持的云原生網絡,端到端連通時間縮短一半,有效支撐業務在30秒內擴容1000容器,且容器間通信時延降低40%。
調度加速方面,實現每秒調度1萬容器,更好地支持企業離線、在線業務大規模混合部署、高效調度,還能根據業務應用模型、拓撲等信息,自動計算任務的最優調度策略,實現集群利用率2倍提升,降本增效。
智能編程助手Cloud IDE
是一款面向云原生的輕量級WebIDE,為開發者提供輕量、極速、智能的編程體驗。
華為云發布了基于CloudIDE的智能化編碼工具和云原生調測工具,并介紹了如何基于智能化代碼補全技術(SmartAssist)和微服務集群調測技術(CloudDebugger)重塑編碼和微服務調測生產力。
金融級數據庫GaussDB(for openGauss)
是華為結合云原生與AI的技術打造的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
具備混合業務負載處理的高性能、高可用、彈性擴展、全密態、AI-Native自治五大關鍵能力。
主打金融政企核心交易、企業生產系統等關鍵業務場景,在高性能方面銀行業務實測行業領先。
TIC可信智能計算服務
具備可信高效、安全隱私、多域協同、靈活多態四大特點。
商業開發者可以通過TICS,為多個參與方快速構建互信聯盟,將可開發的數據資源范圍從企業擴張到海量的社會數據,通過數據流通創造更大價值。
支持跨地域、跨組織、跨行業的多方數據融合分析和多方聯合學習建模,支持數據參與方分布式接入互信聯盟;支持對接主流數據源和多種深度學習框架,提供協同優化聯邦訓練和同態加密算法,實現聯邦訓練效率5~10倍。
AI盤古大模型
包括30億參數的全球最大視覺(CV)預訓練模型,以及與循環智能、鵬城實驗室聯合開發的千億參數、40TB訓練數據的全球最大中文語言(NLP)預訓練模型。
后續華為云還將陸續發布多模態、科學計算等超大預訓練模型。
在權威的中文語言理解評測基準CLUE榜單中,盤古NLP大模型在總排行榜、分類任務、閱讀理解單項均排名第一,刷新三項榜單歷史紀錄;總排行榜得分83.046,向人類水平(85.61)邁進了一大步。
基礎軟件多樣性計算
華為云在基礎軟件領域也進行了多樣性計算的探索和創新,但具體技術細節和成果可能因篇幅限制未在此處詳細展開。
余承東觀點
余承東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到2025年,全球企業云技術使用率將達100%。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擋,云是ICT產業的未來,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開發者是產業發展的靈魂。”
余承東認為,現在是企業數據中心將會消失的時代,云是ICT產業的未來。根據數據預測,2025年全球企業云技術使用率將會達到100%,而企業傳統數據中心關閉率將會達到90%。
綜上所述,華為云發布的六大創新技術涵蓋了云計算的多個關鍵領域,展示了華為云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實力和決心。同時,余承東的觀點也體現了華為云對未來云計算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和堅定信心。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